優時比近日宣布,評估Vimpat(中文商品名:維派特,通用名:lacosamide,拉考沙胺)用于癲癇患者輔助治療不受控原發性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PGTGS)III期研究(SP0982,NCT02408523)的陽性結果已發表于《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學雜志》。
這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研究,共入組了242例年齡≥4歲的特發性全身性癲癇(IGE)和PGTGS兒科和成人患者,這些患者同時接受1-3種抗癲癇藥物(AED)治療但強直-陣攣性發作仍控制不足。研究中,患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接受Vimpat或安慰劑(每日2次),同時接受其現有的AED治療。研究主要終點是在24周(166天)治療期內,發生第二次PGTCS的時間,即發生第二次強PGTCS的風險。
結果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在24周治療期間,與安慰劑組相比,Vimpat治療組發生第二次PGTCS的風險顯著降低。到24周治療期結束時,根據Kaplan-Meier生存曲線,Vimpat治療組有55.27%的患者沒有發生第二次PGTCS、安慰劑組為33.37%,相當于風險降低46%(HR=0.540,95%CI:0.377-0.774,p<0.001)。Vimpat治療組發生第二次PGTCS的中位時間無法估計(因為>50%的患者到第166天沒有經歷第二次PGTCS)、安慰劑組為77.0天(95%CI:49.0-128.0)。
此外,在24周治療期間,與安慰劑組相比,Vimpat治療組沒有發生PGTCS的患者比例顯著更高(31.3% vs 17.2%,差異=14.1%,p=0.011)。與安慰劑組相比,Vimpat治療組PGTCS頻率/28天相對基線降低50%的患者比例更高(68.1% vs 46.3%)、降低75%的患者比例更高(57.1% vs 36.4%)。
安全性方面,Vimpat在IGE和PGTCS患者中的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治療出現的不良事件(TEAE,≥10%)是頭暈(23.1%)、嗜睡(16.5%)、頭痛(14.0%)。Vimpat治療組頭暈和頭痛的發生率在數值上略高于安慰劑組。
上述結果證明,在經歷不受控PGTCS的IGE患者中,通過將Vimpat添加至其現有的AED治療,能將發生第二次PGTCS的風險顯著降低。這表明,Vimpat將為這一患者群體提供一個有價值的輔助療法。
Vimpat是一種新型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甘氨酸位點結合拮抗劑,屬于新一類的功能化氨基酸,是具有全新雙重作用機制的抗驚厥藥物。與其他的抗癲癇藥物相比,Vimpat具有調節鈉離子通道的活性,鈉離子通道在調節神經系統活性、促進神經細胞之間傳導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Vimpat選擇性作用于慢失活鈉通道、延長鈉通道失活狀態時間,能夠更加有效抵減少鈉離子內流,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目前,Vimpat尚未被批準用于治療PGTCS。基于上述III期研究的數據,優時比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Vimpat輔助治療≥4歲IGE患者PGTCS的補充申請,包括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
在國際市場,Vimpat已上市的產品劑型包括多種規格的薄膜包衣片、口服糖漿、干糖漿劑、靜脈制劑。在暫時無法口服的患者中,Vimpat靜脈制劑是一種可選擇的劑型,幫助癲癇患者進行持續治療。
擴展閱讀:
在中國,Vimpat(維派特,拉考沙胺片)于2018年12月初獲得批準,作為一種輔助治療藥物,用于16歲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癲癇患者部分發作性癲癇(伴或不伴繼發性全身性發作)的治療。
(責任編輯:香港祺昌藥業)
聯系祺昌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