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21日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與其進食習慣息息相關,夜間進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這份研究報告將"夜間進食"定義為:持續多于一年及每周至少一次于晚上10點后進食。
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謝立亞介紹,在晚上10點至晚上12點進食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會增加80%;晚上12點至凌晨2點進食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最高,增加120%;凌晨2點至4點,患乳癌的風險則增加90%。
報告還指出,夜間進食長達20年或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128%。同時,在夜間進食高能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謝立亞表示,夜間進食有可能改變神經內分泌功能,如胰島素、褪黑激素及皮質醇激素的分泌,從而產生幾種與乳癌高度相關的代謝結果。專家們認為:女性分泌的雌激素越多,她就越容易患有乳腺癌。雌激素能夠使細胞分裂,細胞分裂越多,就越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分裂為異常細胞,很有可能變成癌性的。
她建議,晚上10點后,尤其是晚上12點至凌晨2點應盡量避免進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免擾亂人體生理時鐘。
據悉,此項研究由中大與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共同進行。研究團隊于2012年至2015年在香港多家醫院共調查1835名20至84歲的香港女性,其中922名為乳癌患者,913名為非乳癌患者。
調查內容包括日間及夜間的飲食行為及習慣、夜間進食的時點、持續時間、食物種類及頻率。
(責任編輯:admin)
聯系祺昌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