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癌癥發病率的日益增長,許多人對癌癥的認識一直停留在誤區。其實,只有正確認識癌癥,才能對預防和治療有幫助。影響癌癥發生的因素有很多:遺傳、環境污染、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過度壓力等,都和癌癥的發生密切相關。下面總結了一些癌癥的誤區,了解之后一定要認清。
1、癌癥等于絕癥
“癌癥就是絕癥”這種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很多患者和家屬當得知患上癌癥就等同于被判死刑。但其實在臨床上及早治療的話,很多癌癥都是能有效控制的,生存率也很高。因此如不幸患癌一定要控制負面情緒,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這有利于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
2、基因決定是否患癌
事實上,遺傳只是癌癥發生的因素之一,環境污染、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過度壓力等,都和癌癥的發生密切相關。有些癌癥遺傳風險較高,需要注意篩查,比如母親患有乳腺癌,女兒患乳腺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3倍。但有些癌癥的遺傳風險很小,比如結直腸癌患者中,僅有5%左右和遺傳相關。研究證實,與基因相比,吸煙、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空氣污染、化學與農藥殘留等環境污染,對身體的傷害更重。
3、癌前病變就是癌癥
癌前病變是指正常組織到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常見的癌前病變有慢性子宮頸炎、纖維囊性乳腺病、結腸多發性息肉病、慢性胃潰瘍及萎縮性胃炎等為上皮非典型增生。癌前病變本身大多不是惡性疾病,但在某些因素影響下,很容易轉變為腫瘤,因而值得我們注意。但是也不必對癌前病變談之色變,積極采取措施治療,注意定期復診觀察即可。
4、痣多易得皮膚癌
超過半數的人可能認為:多痣的人患癌風險高。但痣分為出生就有的原生痣和后天受環境、體質影響生成的痣。在青春期及女性孕期,痣可能會增加,中年時,痣的數量達到高峰。但多數人身上的痣都屬于良性的黑色素痣,不必擔憂。如果痣出現色澤、大小、形狀等異常改變,應特別留意,可能表現為以下幾點特征:逐漸往外擴散,直徑大于0.6厘米;有脫皮、出血、分泌物等現象;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模糊;顏色改變,由咖啡色變成黑色或深藍色;一顆大痣旁邊長出許多小痣。
5、素食者患癌風險低
素食者患癌風險真的會降低嗎?研究表明,經常吃大魚大肉的人患癌風險的確更高,而素食者天天吃果蔬,膳食纖維攝取充足,患大腸癌風險比正常人低。然而,長期吃素可能造成營養失衡。素食者可能因動物性脂肪攝取太少而增加患癌風險,是愛吃肉的人的2~2.5倍。想要防癌,均衡飲食特別重要,建議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且最好吃不同顏色的蔬果。
6、癌癥晚期就是等死
到了晚期,癌細胞從原發部位轉移到肝、肺、骨等部位。這個階段,很多患者和家屬覺得已經沒救了。即使癌癥發生轉移,每位病人的嚴重程度也不一樣,因此不可一概而論。隨著醫學的進步,部分癌癥即使發現時已是晚期,仍可治愈,比如淋巴瘤和睪丸癌的治療效果就不錯。隨著靶向治療藥物不斷突破,即使晚期肺癌、乳腺癌等也能得到較好控制,存活期可延長幾個月,甚至幾年。只要遵醫囑進行治療,有希望長時間“帶瘤生存”。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