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導彈"。是指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
很大程度上靶區定位的準確程度決定了腫瘤靶向治療的效果,因而治療過程必須依賴可靠的制導設備。通常在靶向治療前用計算機勾畫出靶區,制定治療計劃,精確定向引導,實時監測,保證準確地殺死靶區局部的腫瘤細胞,等體積靶向切除腫瘤,最大限度地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以達到局部殺滅的目的。
腫瘤靶向治療技術是指在無創或微創條件下以腫瘤為目標, 采用有選擇、針對性較強、患者易于接受、反應小的局部或全身治療, 最終達到有效控制腫瘤, 減少腫瘤周圍正常組織損傷為目的的各種手段的總稱。目前, 腫瘤靶向治療憑借其特異性與靶向性, 在腫瘤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成為腫瘤治療的主攻方向。
腫瘤靶向治療技術按治療原理可分為生物性靶向治療、化學性靶向治療、物理性靶向治療三大類。下面主要介紹的是生物性靶向治療。
生物性靶向治療
生物性靶向治療中,比較成熟的是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這種療法的理念,是"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殺死腫瘤細胞"的原理來治療腫瘤,利用具有殺傷腫瘤細胞活性的細胞來治療腫瘤的同時,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過繼性免疫效應細胞治療因具有以下的優點:
1. 免疫細胞在體外處理,可繞過體內腫瘤免疫障礙的種種機制,從而選擇性地發揮抗腫瘤免疫反應。如新鮮分離的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往往缺乏抗腫瘤效應,而在體外一定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后可恢復特異性抗腫瘤作用;在體外培養條件下,腫瘤抗原特異性耐受的免疫細胞可被逆轉。
2. 免疫細胞的活化及效應過程往往由一些細胞因子介導,而目前基因工程可大量克隆不同的細胞因子,也可大量克隆腫瘤抗原或多肽,這使體外活化擴增大量的抗腫瘤免疫細胞更為可行方便。
3. 免疫細胞的體外活化擴增可避免一些制劑體內大量應用帶來的嚴重毒副作用,如:IL-2、TNF-α、IL-4、IL-7、IL-12等具有抗腫瘤作用,抗CD3單克隆抗體(MabCD3)的體內應用可激活T淋巴細胞,但這些制劑由于其復雜的多種作用,在體內大量應用可導致嚴重的甚至致死性副作用,這也是這些因子難以被批準臨床使用的重要原因,而在體外操作可避免這些副作用。
4. 目前已能在體外大量擴增自體或異基因的抗腫瘤免疫細胞,其數量大于腫瘤疫苗在體內激活的效應細胞數,一些體外培養的免疫細胞已進入臨床治療試驗。實驗顯示腫瘤疫苗在體內應用可增加體內的腫瘤特異性CTL數量,但到一定時候,體內的CTL到達平臺期而不再增加,這主要由體內存在的特異性及非特異性免疫調節網絡限制了CTL克隆的擴增。而在體外培養可突破此調節網絡,大量擴增免疫效應細胞。
(責任編輯:admin)
聯系祺昌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