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醫生在接診腫瘤患者后都可能被問一個相同的問題:醫生,我還能活多久?
耿直點的醫生可能會說:“我怎么知道”,“我是醫生,又不是算命的”。“不知道”三個字可能會讓不少癌癥患者內心感到惶恐與不安,或是感覺醫生為何如此冷漠,其實,很多人都錯怪醫生了,因為醫生是真的不知道。
醫生能做到的除了讓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外,還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理性了解生存期這個問題。兩個詞是經常被醫生提及的: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時間。
就字面意思來,其實也不難理解,5年生存率指的就是癌癥患者在被確定為癌癥后活到5年以上的病人百分比。而中位生存期相對來說就比較直觀了,指確診癌癥后,一半的癌癥患者能活的時間,知道這個數字后,患者和患者家屬的內心也就比較有數了。
盡管知道中位生存期,但一個特定的癌癥患者能具體活多少時間,對醫生來說是很難判斷的。有些患者發現是晚期了,但能長期的帶瘤生存這種病例也不少。所以,癌癥患者和家屬也不用太過于糾結這個數字,增加自己的困擾。過好接下來的每一天才是更加重要的。
患者的情緒和生存期也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情緒的疏導對生存期的長短也很重要。
經常聽到:一個人得了癌癥以后,自己都要被自己嚇死了。這話,其實也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一個樂觀的人,治療效果非常好,其實腫瘤也不容易復發。
但生病期間的癌癥患者通常比較多疑,此時為癌癥患者提供適當的病情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病人了解病情過程中,也可以適當的創造條件,支持患者表達自己的意見并參與治療方案的決定。往往也會使患者抱有相對合理的生存時間。
(責任編輯:admin)
聯系祺昌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