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如何起病
類風濕可見于任何年齡,且發病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患者主要以女性為主,是男性患者的2-3倍。類風濕大多起病隱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逐漸加重,往往不引起重視,以此種方式病者約占60~70%。
最初期除有局部關節癥狀外,亦可伴有全身不適,部分病人先有疲乏無力,低熱,食欲減退,體重下降、骨骼肌疼痛及手足麻木刺痛等癥狀。隨著疾病的發展,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呈對稱性。關節周圍皮膚溫熱、潮紅,當自動或被動運動時都會引起疼痛。
先多見于手指、足趾,近側指間關節呈梭狀腫大,最為常見。繼之可見于掌跖、腕、肘、肩、踝、膝、髖等關節。呈竄痛、冷痛、脹痛、酸痛,得溫則舒。遇寒痛增,關節附近肌肉僵硬和萎縮。受累關節變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最后不能動彈。
少數呈急性發病,突然一個關節或多個關節紅種,呈漫腫,灼痛,其痛徹骨,壓痛明顯,甚至痛不可觸,關節活動受限,或完全不能活動。血清粘蛋白增高,關節X線可見,關節腫脹,關節間隙增寬及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
類風濕起病方式
類風濕關節炎有不同的起病方式。按起病的急緩分為隱匿型(約占50%)、亞急型(約占35%-40%)、突發型(約占10%-25%)三類。
按發病部位分為:多關節型,少關節型、單關節型及關節外型,后者可以以腱鞘炎、滑囊炎、多發性肌痛起病,亦可表現為系統性血管炎、肺纖維化或乏力、消瘦等周身癥狀。
一般說來,只要早發現并在早期進行積極的綜合性治療,預后較好,易于恢復。如治療不及時,延誤時機,晚期可致殘廢,預后較差。因此,如果發現癥狀后應及時就診作出正確的診斷,以便及早診治。
Actemra(tocilizumab)是第一個被FDA批準以抑制IL-6受體為機制,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RA)的單克隆抗體。
托珠單抗ACTEMRA可單獨使用或與氨甲喋呤或其它DMARD聯用。
1. 成年推薦劑量每4周:患者對一種或更多TNF拮抗劑反應不佳:當與DMARD聯用或單藥治療時,推薦起始量是4mg/kg接著基于臨床反應增至8 mg/kg。嗜中性絕對計數(ANC)低于2000/mm3,血小板計數低于100,000/mm3,或ALT或AST高于正常上限(ULN)1.5倍患者建議不要開始用ACTEMRA。
2. 建議每次輸注ACTEMRA劑量不要超過800 mg。
3. 給藥為靜脈輸注用無菌術稀釋至100 mL0.9%氯化鈉。在1小時期間單次靜脈滴注。不要推注。
4. 調整劑量。建議對某些劑量-相關實驗室變化處理包括肝酶升高、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
(責任編輯:admin)
聯系祺昌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