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例行體檢或是生了小病上醫院做檢查的時候,總有不少人會被告知有炎癥。那么炎癥究竟是什么?腸炎、肝炎、胃炎、胰腺炎……炎癥性疾病在生活中并不少見。炎癥只是小問題,不需要在意嗎?其實不然。
炎癥是指機體對組織細胞損傷的反應;而癌癥是指惡性的腫瘤。兩者之間有何關聯呢?近年的研究表明:大約1/5的癌癥患者有長期慢性炎癥刺激。4/5的癌癥患者找不到慢性炎癥背景,然而,其癌癥組織內也有炎細胞浸潤。簡單總結,就是炎癥有時候會是癌癥的幫兇,是可能引起癌癥的因素;而有時,炎癥是癌癥的伴隨現象。但不是所有炎癥都會癌變,面對炎癥不應該恐懼。
一、腸炎與腸癌
不是所有腸炎都會癌變,不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被普遍認為與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相關。很多潰瘍性結腸炎人群對炎癥不夠重視,發病就吃點消炎藥,結果治標卻不治本,很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由輕變重,甚至最終癌變。
腸癌高發人群
1. 30~40歲以上有消化道癥狀。
2. 有大腸癌病史。
3. 有大腸癌癌前病變,如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
4. 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遺傳性結腸病。
5. 有盆腔放療史。
6. 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
7. 經常吃高脂高熱食物、生活不規律、抽煙嗜酒、有熬夜習慣的人。
二、肝炎與肝癌
肝炎→肝硬化→肝癌,所謂的肝癌三部曲,并非空談。肝炎會增加肝癌風險,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病毒在肝內持續復制,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如果不注意治療,長期如此可能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不及時治療,就可能惡化成肝癌。
肝癌高發人群
1. 第一類是高危人群,如因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肝)發展成肝硬化的患者;
2. 第二類是中度危險人群,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但沒有肝硬化和肝癌家族史;
3. 第三類是低危人群,如非病毒性原因導致肝硬化的患者。
三、胃炎與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進而發展為胃癌。世衛組織就將幽門螺桿菌定為類致癌原,它可以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
胃癌高發人群
1. 50~60歲的人。這是胃癌的高發年齡,處于此年齡段的人要留意胃部不適。
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特別是在兒童期就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其發病率將升高3~5倍。
3. 家族中曾有胃癌患者,特別是直系親屬的后代發病率將升高2~3倍。
4.長時間飲酒和吸煙的人,屬胃癌高危人群。
5. 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喜歡食用發酵、熏制食品者,患胃癌風險大幅增加。
四、宮頸炎與宮頸癌
并不是所有宮頸炎都會癌變,HPV感染導致的宮頸炎癥,如果不治療,8-10年有可能發展為宮頸癌。而淋球菌、衣原體引起的宮頸炎,不會發展成宮頸癌。
需要提醒的是,女性朋友們一定要注意衛生問題,建議最好定期接受宮頸癌篩查。
五、胰腺炎與胰腺癌
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一般來說,急性胰腺炎如果反復出現,不好好治療,很容易發展成慢性胰腺炎,增加了胰腺癌變的風險。
合理飲食,切勿酗酒和暴飲暴食,這些對預防胰腺癌至關重要。
六、前列腺炎與前列腺癌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見疾病,不過慢性炎癥長期刺激有可能轉變成癌癥,但也有研究數據表明,未發現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群中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因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必有擔心癌變的心理包袱。
男性朋友們一定要注意飲水,不憋尿,注意保暖防止受寒,盡量避免久坐等行為。
七、乳腺炎與乳腺癌
其實,不是所有的乳房疾病都能和乳腺癌扯上關系,一般來說,非增生性病變與乳腺癌的發生并沒有很大關系,比如有些乳腺囊腫、乳腺炎、乳頭排液等。乳腺炎常見于女性生育后的哺乳期,由女性哺乳時的不正確處理所致。但非哺乳期也會出現乳腺炎,最好引起重視,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傷害乳房,也許會增加癌變幾率。
八、咽炎與咽喉癌
有些慢性咽炎患者擔心反復發作咽炎會引發癌癥。其實不必擔心,慢性咽喉炎進展為癌癥的可能性極其小,幾乎是“平行”的兩條線,難以交叉。但這也不能成為不重視咽炎的借口。不過,有些腫瘤的早期癥狀和慢性咽炎相似,比如鼻咽、口咽等下咽癌,這些要小心。
(責任編輯:admin)
聯系祺昌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