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一種高死亡率的惡性疾病,截止目前都還未研究出專門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來針對癌癥,因此當癌癥奪走人類的生命時,我們都無可奈何。關于這個最棘手的問題在近日傳來了一則引人熱議的消息:關于瘧原蟲療法治愈癌癥的報道火爆了人們的朋友圈,這是大陸的科學家運用瘧原蟲治愈了晚期癌癥的熱門事件。
報道稱,有10例腫瘤患者使用此治療方案,其中3例顯效,6例待評估,1例無效。這讓人類似乎看到了治愈癌癥的希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所謂“以毒攻毒,以病克病”真的有效嗎?
大陸地區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小平研究員的團隊,與大陸的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團隊等合作研究發現,瘧原蟲感染可以“激活”、“喚醒”對抗腫瘤的免疫系統,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目前,已有10例腫瘤患者進行瘧原蟲治療方案治療,遠期效果仍待時間驗證。
陳小平說能將這兩種疾病關聯在一起,要從兩張地圖開始說起。當時還在讀研究生的他看到老師在講瘧疾的流行病學課程時,掛出一張發病率的世界地圖。瘧疾是一種蚊子傳染的疾病,病原體是一種單細胞寄生生物,即瘧原蟲,這種生物會入侵紅細胞,導致發燒,在嚴重情況下會造成腦損傷和死亡。不久之后,他的老師又引用了一張地圖來講解腫瘤流行病學的課程,陳小平就在思考:為何兩種疾病的分布截然相反,一種疾病多的地方,另一種就低呢?
陳小平的團隊從2004年開始逐步試圖厘清二者間的關系。陳小平課題組的副研究員秦莉博士,與美國哈佛大學統計學家合作,利用世衛組織公開數據庫中1955年到2008年,53年的瘧疾發病率和腫瘤死亡率的縱向數據,通過模型分析,排除了時間、國家經濟水平、國家平均預期壽命等混雜因素的影響之后,得出結論:瘧疾發病率與腫瘤總死亡率呈顯著負相關。拿單個癌種一一分析,結果也是如此,瘧疾發病率與結腸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的死亡率之間呈顯著負相關。
可這是否存在偶然因素?2011年,小鼠的試驗又再一次印證:患了肺癌、結腸癌、乳腺癌和肝癌的小鼠,在感染了瘧原蟲后,壽命顯著延長。將患肺癌的小鼠分為兩個組別:一組自然生長,一組則接種瘧原蟲。解剖后發現,感染了瘧原蟲的小鼠,腦、腎、肝幾乎沒有轉移灶;但另一組,在重要器官中都有轉移灶。“瘧原蟲能顯著抑制腫瘤的轉移,這個結論很重要,因為腫瘤病人的死亡,主要是因為轉移。”
這絕對是一個“瘋狂”的發現。如兩者確有關系,那么瘧原蟲與腫瘤的“對抗”,誰在起作用?很早前,科學家們就發現,人體當中的T細胞這類免疫細胞,通過在體內“漫游”,破壞本不屬于人體內的其他細胞或已經改變了的人體細胞。但腫瘤細胞,卻脫離控制,不能被T細胞識別為“壞細胞”,致使免疫系統處于“睡眠”狀態。
而陳小平的課題組發現,感染瘧原蟲后,人體的免疫系統,包括T細胞、N K細胞等,將被“喚醒”和“激活”。研究也發現,瘧原蟲感染,治愈了大概10%的肺癌小鼠,且在治愈的肺癌小鼠中,再次接種同種類的肺癌細胞,不會長腫瘤,但接種其他類的腫瘤細胞,如肝癌細胞,卻長出了腫瘤。“說明了被治愈的小鼠建立了腫瘤特異性的免疫記憶。沒有瘧原蟲感染的腫瘤,組織里有大量的血管,但是有瘧原蟲感染,腫瘤組織很難找到血管。”陳小平說,這意味著瘧原蟲感染還把腫瘤生長的“供應”渠道摧毀了。
2016年,在鐘南山院士的支持之下,首個患者的臨床試驗通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個團隊合作,正式將瘧原蟲治療使用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上。而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中,其中,有2例顯效。其中1例的治療效果讓人頗為驚喜:他的頸部的轉移病灶消失,肺部原發病灶,由原來的“螃蟹狀”變為“斑塊狀”,隨后通過微創手術切除了完整的腫塊。經病理檢查發現,他被切除的腫瘤組織內,有異常大量的免疫細胞浸潤,與一般肺癌組織有很大的區別。
這也說明瘧原蟲感染誘發的抗癌免疫反應發生在腫瘤組織內部,與小鼠模型研究觀察到的情況相似。目前這位患者身體狀況良好,已經出院回家休養,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但他是否被治愈,仍需要觀察四五年才能確定。不過在3例中也有1例患者由于此前多次進行化療,身體免疫系統已經遭到了較大破壞,治療沒有起到效果。此外,還有另外2例晚期肺癌病人正在接受治療,尚未到療效評估的時間。
隨后,陳小平團隊還會進一步與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合作,將療法擴展到其他實體腫瘤。目前,瘧原蟲治療原則還不能過早下定論,最終效果仍待時間驗證,未來我們將一起期待結果。
(責任編輯:admin)
聯系祺昌
24小時服務熱線:(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